找到相关内容16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

    两大系统,一是方法论:参禅与学诗,藉技巧而互惠;二是境界说:禅境与诗境,因会悟而感通。  此节先谈形而下的诗法,至于“妙悟”的禅境与诗境则放在最后一节作为结语。  一、“二道相因”的思维激荡  《大正...想法,认得自己的自性,所以,《六祖坛经˙付嘱品》:“说一切法,莫离自性。忽有人问汝法,出语尽双,皆取对法,来去相因。”又云:“忽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...

    蕭水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3747965.html
  • 菩萨与献身精神

      人们平时谈佛教的时候,有很多人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何人,但是一说到观世音菩萨、弥勒菩萨,那真是达到了童叟皆知、家喻户晓的程度,并且一致认为菩萨大慈大悲、有求必应之风范应该极力提倡,我以为这并不是偶然的。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看,菩萨所具有的那种慈悲喜舍、济世度人的大无畏精神,恰好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之风、以德报怨的圣贤之道相融会,使得印度佛教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。从佛法的角度讲,具备...

    张頔

    |菩萨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2127206797.html
  • 法常禅师悟道因缘

    附物,不落两边,是修行的关要。二边不去,心存彼此,则与道相背。请看法常禅师接引夹山、定山二位禅人之公案--   一日,夹山与定山同行,言话次,定山禅师道:“生死中无佛,即无生死。”夹山禅师道:“生死...

    佚名

    |禅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10353334985.html
  • “不落两边”与三类语境

    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。”  但道友或许粗心了,因为《坛经》中,神会正是回答“亦痛亦不痛”而遭到六祖的诃斥。当神会见六祖时,他首先问六祖,坐禅时是“见”还是“不见”,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5541575.html
  • 中国临济宗学术研讨会综述

    了三对主要佛学范畴,以临济宗为例说明,要领悟禅的真理就要破除对于言教的执取,以无修为修,方能到达即心是佛与无心为道相统一的禅悟境界。纪华传认为,中峰明本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“习头陀行”、“作本色道人”的...

    方司蕾 李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2066953.html
  •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

    永恒不改,究竟出世名为离相。这便是灭谛的灭、静、妙、离四行相。这出世间果的寂灭是真实不虚,所以称为灭谛。这灭谛是佛教徒所应当证人的,而证灭的方法是修道。佛所指示修道的方法是真能达到所寻求的目的名为道相,...。一、道相。菩萨正确了知八正道是唯一正确通向涅槃之道,然后于观行中更能观察无有作者,是为正道之要。二、如相。菩萨正确了知八正道是符合真理的,然后于修行中更能观察无有知者,是更随顺于真理。三、行相。菩萨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269467.html
  • 怀疑与正信

    人云亦云,以讹传讹的愚痴者。虽自以为具信,实堕于迷信、盲从。是与佛法觉悟之道相背离的。 不敢怀疑者,指压制疑情,不敢求证的可怜人。从其内心而言,实是缺乏对真理探求的勇气。自诩为笃信者、卫道者,实只是对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0775255.html
  • 问: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区别?

    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。 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山怀海所创。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二〈住持章〉云(大正48·1119a)∶ ‘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。又八传而至百丈。唯以道相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9383777393.html
  • 论贾平凹美文中的禅味

    ”,而这个具象亦即“意象”,它贵活、贵空、贵灵、贵透。这种选词造句的技法与禅家的“二道相因”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。《坛经?付嘱品》载慧能语曰:“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。”〔7〕北宋的苏轼深得这种思维方式,因而论风景, 则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”;论美人,则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。  纵观贾平凹新时期美文创作轨迹,不难发现在思想内容上它与...

    何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558346.html
  • 唯识三性与台宗止观

    亦复如是。妄熏真性,现六道相也。愚小无知,谓兔为实。分别性法,亦复如是,意识迷妄,执虚为实。是故经言‘一切法如幻’,此喻三性观门也。”  此喻三性以明观也:一、以巾喻自性清净心,以巾本无兔,喻心本离相,是为真实性法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自性离相,故为真实也。二、以现兔喻,现六道相,以兔依巾而幻现,喻相依妄熏而现,是为依他性法。三、以执兔为实,喻执虚相为实。以愚小无知,喻意识迷妄,是为偏计执法。谓五...

    本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673548.html